三江阁 > 都市小说 > 两世靖康 > 第22章 盛世清明 仁帝赵祯

第22章 盛世清明 仁帝赵祯

上一章两世靖康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契丹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耶律宗真率十六万七千辽兵,分三路攻夏:北院枢密使萧惠领北路军六万,皇太弟耶律重元领南路军七千,辽兴宗耶律宗真统中路军十万,计划一举灭夏。夏景宗李元昊以左厢兵屯贺兰山北,萧惠领北路军先至,遂与夏军接战。

夏景宗李元昊见处于劣势,向辽军请和,辽兴宗耶律宗真不允,发兵全力进攻。夏景宗李元昊采取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的策略,率军后撤百余里,并烧毁沿途牧草,待辽兵马疲惫无食之机,发动反击。

两军交战后,夏军处于劣势,忽起风沙,夏军乘势邀击,辽军大败,辽兴宗单骑逃走,驸马萧胡睹及近臣数十人被俘。战后夏景宗遣使请和。

夏景宗李元昊有疑必诛性格在延祚十一年正月初二1048年1月19日,其子宁令哥趁元昊酒醉时,割其鼻子,元昊最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享年46岁,庙号景宗,谥号武烈皇帝,葬泰陵。宁林格后来因弑父之罪被处死。

夏延嗣宁国元年契丹重熙十八年,1049年,辽兴宗乘夏景宗李元昊新丧之机,发兵三路攻夏。北枢密院使萧惠率南路军渡黄河,向河套地区推进,攻西夏东境;耶律敌鲁古率北路军攻西夏右厢地区,南下攻凉州;辽兴宗率中军攻西夏中部。

辽南路军沿黄河而进,战舰粮船浩荡,进入夏境。夏军乘辽南路军轻敌冒进,突然发动攻击,辽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萧惠领残部败走。辽中路军闻萧惠败讯,不敢继续深入,撤兵而回。北路军进至贺兰山,击败没藏讹庞率领的三千骑兵,追至凉州,俘夏太后毅宗母及官僚家属多人,获大量牲畜而还。

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

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

他葬伊川后,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任过宰相、三子范纯礼和四子范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北宋皇帝宋仁宗赵祯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由曾支持他变法的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皇祐四年1052是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令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侬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短时间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

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种种祸患也就由此而生。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

这也是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有违宋朝国策的。而庆历新政对宋朝来是一场及时雨,不过宋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两世靖康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