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负责镇守德里南方的一座城市,阿米尔赫索特地约来助战。
进退无路,海都军束手无策!汉军先从东面突入,紧接着印度军从南发起攻击,海都军两部还在混乱中,彼此冲动对方本来就已经凌散的阵型,再被两面夹攻,无法抵抗,只得被迫向河流上游移动。阿塞拜疆军随后亦整顿队形,冲过桥来,相助厮杀。
到了天色大亮的时候,完颜思虎穷窘,指挥人马抢占了一座小丘,自己驰马上去,四下里张望。一望之下触目惊心——只见北面又是一条宽广河流!那么,西、北两面是河,东面与南面是重重包围,如何有活路!
完颜思虎心下惶然,无瑕多想,仓促间下定决心。于是,他派亲兵约了鄂鹿秃、忙吉特、石抹哈腊不花,各自聚集了一队精兵,死中求生,往南突去!
汉军那边,本以南面兵力最多,但是三国军队混在一起,将士有些忘乎所以,只顾与眼前敌军搏杀,指挥已经颇为混乱。完颜思虎等人这么一冲,最终还是被他们冲开了一条血路。只有忙吉特运气不济,前面碰到汉军崭露头角的裨将木合它尔,被死死拦住,后面又来了汉军主将乌达!交马数合,忙吉特哪里抵挡得住,被乌达一棒扫中后背,登时吐血。木合它尔纵马过来,将其一把擒过,掼在地下。
其余三将也管不得忙吉特了,会合一处,竟然又冲破了桥上的守军,沿着来路逃走。
乌达亲率汉军追击一阵,完颜思虎等没命奔逃,最终还是没有追到。剩下被围困的海都军,失去了统帅,很快就瓦解了。
这一仗,毙敌七千余,俘敌亦如数,给了海都军一次重大打击,尤其是挫伤了他们自从大反攻以来无往不胜的锐气。
乌达吩咐将已经伤得半死不活的忙吉特押往德里城中斩首号令,以安德里朝君臣之心,亦安定民心。郑通福侧胸中了一箭,正是要害,幸好身上锁子甲乃是主公所赐的上等好甲,那箭未曾深透,阿米尔赫索请来德里最好的医生调治,裹好了伤,没有生命危险。
印度的医学亦十分发达,在古时可以媲美中医。正因为医学发达,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可以得到克制,故此人口也繁衍得多。
华夏民族多亏先民造福子孙,摸索出了丰富的草药知识,于是在夏、商、周时,人口已经不少,汉朝更是多至占全世界三分之一。在古代来说,有了众多的人口,自然有利于创造辉煌的文明。以尝百草而自己多次身中剧毒的神农氏——炎帝为代表的中华先民,其丰功伟绩,怎不让后世景仰!那种敢于牺牲自己来造福天下、造福后世的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灾害抗争而顽强生息的精神,从此融汇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源远流长。
(待续回)
版本:7.0、7.1
日期:2005-04-13、2006-01-05
作者信箱:mianbugaise@sohu.com
读者群:4916828
本节读者回应:(于mm.yhiu.com“风雪山头”)
面南朝北:原文“怎料到!前方一阵嗖嗖作响,奔在前面的悍卒顿时翻倒一片!”——“怎料到”后面的感叹号多余,这里当不必断句。
面不改色:善。
面枯人干:原文“完颜思虎心下惶然,寻思良久,下定决心”——此时此刻,怕是容不得完颜思虎“寻思良久”的,只怕是“无暇多想”啊!
面不改色:善!
广陵散:原文“前面收割过的田地里,汉军埋伏在这里已经多日了”——收割过的稻田耶!是收割过的稻田耶?!人能埋伏么?
面不改色:别嚷了,别嚷了!改就是了!“田地里”改为“田地边”就行了嘛!再加一句“不避泥水,伏于渠中”,就万无一失了!
人面桃花:最后两段关于医学的议论有冲淡战场气氛的嫌疑。再说前一段关于印度医学的议论过于简单,我建议,将此段再作些补充后与后面关于中华医学的那段放在此战告一段落后再写。我设计的场景是:战后,乌达去看望伤兵(此战规模较大,伤兵不会少),看到一位印度大夫在忙进忙出,名曰柯棣华(今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此人值得我们纪念)。一个随从告诉乌达,柯棣华已经忙了一整天了,然后乌达请柯棣华喝茶,柯棣华就说了关于印度医学那段话;而关于中华医学的那段就作为乌达心理活动,这段话的来源当然是我们英明神武的校草皇帝。接着,邀请其做军医,回国后再引见给皇帝,这样炎汉就有了卫生局的局长或医学院的院长。如果不改兄想要情节曲折些,可以写柯棣华拒绝了邀请,后来为权贵所忌或遭遇兵祸,历尽千辛万苦投奔炎汉。
面不改色:昏倒……柯棣华确实值得纪念,但出现在书中不妥。暂且先这样吧。印度医生我后面会安排出场一个。
面如冠玉:老大在描写战争时确有一套,只是在描写有些情节时文笔略显罗嗦,如能改正会更佳。
面不改色:谨受教。要改进这点不容易,慢慢再摸索。
面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