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一次最高苏维埃选举结束之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摩尔达维亚等国的最高苏维埃相继提出了退出苏联的申请。苏共对此感到无可奈何,由于在这些加盟共和国执政的党派已经不是苏共了。
按照苏维埃的法律,加盟共和国有权请求退出苏联。这些国家的最高苏维埃自然有权请求这么做。戈尔巴乔夫和苏共中心对此感到无可奈何。就在这些国家申请退出苏联的同时,东欧中心银行却收到了这些国家申请参加东欧同一市场的恳求。
自从东欧中心银行取得了货币发行权,代替了原有的各国中心银行之后。在波兰等国严重的通货膨胀终于得到了遏制。而由于边界的开放,关税的取消。全部东欧的市场变得更加宏大了。算上新参加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东欧地区,总共有1亿人口应用由哥伦比亚银行担保的东欧元。
波兰的矿产资源被出售到了捷克,而捷克的机械加工制品则可以在无关税的情况下进进农业发达的匈牙利,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石化产品在这些国家逐渐打开了市场,而波兰格但斯克、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港口吞吐量由于宏大的市场而开端再次繁荣了起来。这一切都表明同一市场的打算让参与国的经济开端涌现积极和正面的回应。
经济回升让这些国家的政府总算是松了一口吻。同时他们也更加坚信东欧中心银行是东欧地区经济发展的保证。为了让这一经济制度能够不受到政党轮替的影响。各个参与国都在着手修正本国的宪法,将同一市场和东欧中心银行以法律的情势固定下来。
固然各国的经济开端涌现了起色,但是东欧地区的企业依旧无法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反抗,这一点即使是捷克的产业明珠斯柯达都很难做到。为了从整体上降低参与国的工农业生产本钱,便宜的产业原材料和能源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东欧中心银行下属的市场委员会开端和各国和谐,同东部的邻居苏联就产业原料,农产品,以及能源供给展开谈判。盼看能够达成一份公平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
这一协议基础上的框架脱胎于1951年的欧洲钢煤共同体,当时西欧各国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均匀而无法同美国的便宜钢铁取得竞争上风,为了缓解这一局面。西欧各国组建了欧洲钢煤共同体来降低产业生产本钱。东欧地区没有苏联那么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假如单纯依附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资源是无法累赘全部东欧地区的产业生产的。而另一面,嘉能可团体从苏联进口了大批的棉花,电解铝,煤炭,石油等资源产品。这些产品正是东欧地区所需要的。一旦合作达成,双方合作的远景将是宏大的。
由于苏联刚刚在联合国成功的解决了科威特危机,再加上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政策,苏联在东欧各国的独立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友爱的态度。一个没有完整倒向西方的独立自主的东欧和苏联之间的合作是完整有可能的。无论是对于苏联还是对于同一市场的参与国来说,放下意识形态上的抵触,积极的发展经济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纳斯佳和同一市场参与国的谈判进行的非常的顺利。双方在农产品,自然气,石油,电力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都签订了一些合作意向。为了避免来自政治和党派之间的干扰,这些合作都是由公司来进行主导的,比如在同一市场国家私有化过程中拿下了大批的港口和铁路的地中海航运团体,同苏联方面的铁路公司达成了运输协议。而同样在同一市场国家中盘踞了电力市场90%以上份额的安然团体,则和苏联国家电力公司就电力合作签订了协议。除此之外欧亚自然气团体,嘉能可团体,西方石油团体都在这次的谈判当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当然他们的合作伙伴是苏联最具实力的官方企业,附属于苏联外经贸部旗下的地中海贸易团体。
由于谢廖沙发起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始终没有投射到分别主义严重的波罗的海三国和外高加索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独立对谢廖沙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摆在这些国家眼前的依旧只有那么几条,要么参加东欧同一市场,要么就持续留在苏联。西方国家和美国事不敢在这些地区投资的,一旦这些国家国内的**政权重新博得大选,那么欧美的投资很有可能会打水漂。而这些国家是无法应对独立之后国内糟糕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在这种背景之下,参加东欧同一市场将是唯一的前途。
谢廖沙早就打算好了,他的东欧同一市场未来会成为一个类似于欧元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只不过这个组织是由哥伦比亚银行所主导的。谢廖沙并不期看东欧中心银行能够永远存在,也许未来宏大的哥伦比亚会非裂成若干家规模稍小的银行。就像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一样。可是谢廖沙可以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始终牢牢地在背后把持这家机构,事实上谢廖沙已经有这样的打算了。
不但是哥伦比亚银行,包含嘉能可,地中海航运,铱星团体这样的庞然大物现在都太惹眼了。只有卡莉姆手中的那些公司即使被收购,也依旧保持着彼此之间竞争的关系。看来在这方面卡莉姆还是更加高超一系。懂得暗躲实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