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网游小说 > 神话传说 > 【虚耗】

【虚耗】

上一页神话传说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大臣赐钟馗图和历日,并为五代和宋朝继承,这也促进了钟馗信仰的普及。

虚耗也伴随着钟馗的普及而普及。唐末《辇下岁时记》记载了都城长安的“照虚耗”习俗,至宋代,禳除虚耗的习俗进一步流传。禳除虚耗与逐除疫鬼的驱傩有密切关系。由于驱傩为冬至后特别是腊日的活动,唐代行腊晦傩,即除夕行驱傩。宋以后除了继承除夕驱傩外,祀灶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祀灶日也是驱傩的重要时期。所以祀灶日和除夕是禳除虚耗的主要日期。用灯照是禳除虚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正月十五日是灯节,而十六日为耗磨13,故元宵日也是禳除虚耗的重要日期。加上冬至和填仓节,攘除虚耗主要在从冬至到来年正月的冬季期间进行。

禳除虚耗的形式主要是用灯照、击鼓吓、给食物以及示以钟馗,即照虚耗、打耗、饲耗、除耗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照虚耗

依进行时间不同分别介绍:

除夕照虚耗。《辇下岁时记》讲唐代“年夜”以“灶灯”照虚耗,唐代祀灶取晦祭说,故此处的“年夜”是大年三十的除夕。此条资料《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在除夕部,也是一个证明。

宋代除夕照虚耗的记载颇多。宋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吕原明《岁时杂记》记北宋习俗:“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周密《武林旧事》专记南宋临安风俗,其卷三《岁晚节物》说除夕“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宋代照虚耗的场所是厨、厕、门及床下。前三个场所是唐代文献中未记载的,其中厨与灶相联系。明代照虚耗习俗,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0《熙朝乐事》,说除夕夜杭州人“燃灯床下,谓之照虚耗”。明代地方志存世不少,但在笔者经眼的数百部方志中,尚未发现照虚耗的记载,拙见这或许是方志风俗志记载习惯造成的,并不说明明代各地无此俗。清代地方志除夕照虚耗的记载明显增加。

照虚耗是通过燃灯实现的,地方志也记载有些地区除夕燃灯,但名之日“照岁”、“照年”等。例如在明代,万历浙江《黄岩县志》卷二《舆地上·风俗》说当地“燃灯照岁”。崇祯福建《龙溪县志》卷四《风俗》记载岁除:“家家燃灯焚旧灯,檠以迎新,谓之照年。”在清代,康熙福建《寿宁县志》载除夕:“人家遍屋张灯,谓之照年。”道光福建《罗源县志》说腊月二十九:“燃灯满室,日照岁。”光绪浙江《永嘉县志》:“至夕,燃烛遍室,谓之照岁。”在名为“照岁”或“照年”的习俗中,一般在室内“燃灯”或“燃烛”,这一习俗尤以福建地区流行。那么“照岁”是否就相当于“照虚耗”呢?先看清同治修两部湖南方志记载。《安仁县志》说:除夕“迎灶神,多设香烛以照邪祟”。《临武县志》讲除夕“每房及闲屋舍皆具灯”。我想后者具灯的意义同前者一样是“照邪祟”,与“照虚耗”的目的是一致的。再看同治修江西《新城县志》:除夕“燃灯于各室及楼上,鸡埘、豕芰皆遍,谓之照岁耗”。照岁耗,可视为“照岁”与“照虚耗”的合一。因此,“照岁”、“照年”是驱除邪祟行为,主旨同照虚耗一致。

祀灶日照虚耗。《辇下岁时记·灶灯》所记载的照虚耗因系“灶里点灯”。与祀灶关系密切。宋代照虚耗分别在腊月二十四祀灶日和除夕进行,而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盛。除前引《岁时杂记》、《武林旧事》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白牧《梦粱录》均记载于“交年”的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照虚耗,前者日:“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后者云:“其夜家家以灯照于卧床下,谓之照虚耗。”

清代的情形,祀灶日照虚耗场所除了与除夕相同者外,强调灶里、灶上以及釜中。河北永平府特殊,是在田间燃烛。

元宵节照虚耗。前面提到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照虚耗是在“孟春望夕”。即正月十五日灯节。清代江西方志中多有元宵照虚耗的记载,例如同治《安义县志》说元宵“点灯灶上”,“其即照虚耗之意欤”。同治《东平县志》:“十五夜,闲房别室皆燃灯烛,谓照虚耗。”同治《萍乡县志》:“至元宵,暗室皆燃灯,谓之照虚耗。”同治《分宜县志》:元宵“又于窗户暗室均点蜡烛,名日照虚耗”。同治《都昌县志》:元宵“又或点灯釜中,谓照虚耗”。此外,顺治浙江《颖上县志》:上元“夜则张灯于门,谓之耗灯”。耗灯,即照虚耗之灯。浙江也有元宵照虚耗的习俗。

天仓节照虚耗。天仓又写作填仓、添仓,正月二十日、二十五日是其节期。清光绪山西《左云县志稿》记载:“二十日俗谓小天仓。是夜各户仓房燃灯,日照虚耗。二十五日谓老天仓,各家燃灯如前。”同治山西《阳城县志》卷五《风俗》也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梁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日补天穿,俗日添仓。咸于室隅邃处燃灯,名日照鼠嫁。”天仓节的主要习俗是作仓存粮,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忌讳出财的观念。照虚耗即在于防止仓储亏损、消耗,此日照鼠嫁,意在防止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神话传说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