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隋唐之铁血风云 > 第七百八十四章 抢占先贤成果

第七百八十四章 抢占先贤成果

上一章隋唐之铁血风云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高冲压下心的不安,不相信炀帝会不回去主持乐平公主的葬礼,还有南阳公主可是乐平公主的侄女,而且关系亲密,别看南阳公主这时没闹,不代表南阳公主心里不着急。

只不过,国事未竟之前,谈不私事。

在高冲的思绪,典韦三人殿。

炀帝细一打量,心暗暗喝彩,见当前这位,平定身高足有一丈挂零,肩宽背后膀大腰圆,大手一伸跟蒲扇一般,往里一战真跟金刚罗汉相仿佛,是这张脸长得差强人意,阔口咧腮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是悍将相貌。

太史慈让炀帝满意,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浓眉大眼满脸的英气,一身银光灿烂的盔甲,更显得的太史慈英武异常。

一看之下,炀帝很意太史慈为将镇守西陲,如果太史慈真有本领,炀帝感觉太史慈是西垂守将首选。

炀帝满怀欣喜的看第三位,一看常茂,炀帝差点给气乐了,心说:宇述,你给朕推荐了一个什么怪物?

要说常茂的长相真的对不起观众,饼子脸、蒜头鼻、草包肚、罗圈腿,左眼大如鸡蛋、右眼小如灯星,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要不是常茂是宇述保荐的,炀帝真想立即将常茂轰出大殿外,我堂堂大隋将军,怎么可以长这样?算是典韦虽然长相丑恶,往那里一站,但却恍如魔神一般,男人不怕长得丑,必须没气势,你宇述给朕推荐的什么东西?炀帝心里极为不喜。

“臣典韦、太史慈、常茂参见陛下。”三人行大礼,参拜炀帝。

炀帝按下心不快,和颜悦色地说:“高冲和宇述两位大人向朕推荐三位为西垂镇守使,我大隋人才济济,朕很愉快,现在请三位将军展现各自的才能,也好让武百官见识一下谁才是最合适的西垂镇守使。”

“臣等遵命。”

“太史慈将军,有你开始,请问将军对六韬的看法。”

《六韬》是反映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太公第一《霸典论》,第二《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这个当然难不住太史慈。

对答如流的太史慈让炀帝很满意,转头看让炀帝很不感冒的常茂:“常将军对《三略》也常读吧?”

《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所著,传授给张良的。六韬三略只要是大将都会熟读。

别看常茂其貌不扬,肚子里真有才华,讲起三略来头头是道,炀帝感觉:人真不可貌相,这位看起来魔神一般的大汉,会有什么样的水准?

“典韦将军闲暇之时都看那些兵书?”

这个还真难为住典韦,情不自禁的向高冲看过去,炀帝笑道:“典韦将军,看什么书还要问高国公吗?”

典韦道:“启禀陛下,臣家贫,自幼没读过书,自从追随大哥,大哥才教臣读书,说起兵法,臣很惭愧,陛下所说的六韬三略孙子兵法,臣都没看过。”

“哦!那你平时都看什么书?”

“臣很笨,大哥自编了一份兵法给臣读书背诵,名叫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也是说: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三十六计这本书,高冲算是首创,这算不算盗窃先贤之作?

炀帝立即来了极大的兴趣,高冲自打出世以来可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他亲自编写的兵书会是怎样?

炀帝道:“典韦将军,你把高国公所著的兵书背一段与朕听。”

“是。”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里,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有数,则数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在三十六计,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

炀帝听得高兴,有仔细追问了三十六计的内容,亏得典韦记得明白,一一背来。

“好!书也!”炀帝拍案叫绝。

能不好吗?

高冲在一边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这本是教给典韦用的,是想让典韦不要只成为一名武夫,没想到却背给炀帝听,先贤地下有知会不会跳出来跟自己拼命?

炀帝道:“高冲。”

高冲急忙出班:“臣在。”

“典韦将军熟背三十六计,用于统兵,焉能不战无不胜?你因何阻止他为将?”

高冲急忙道:“启禀陛下,典韦只是背熟,还没有理解,只会生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隋唐之铁血风云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