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若璎却因为是游牧部族出身,对杀伐比较不介意,又跟都蓝一样有着颠沛流离的历程,看重的是察罕帖木儿忠心护主,因此也就比较能够宽容他。
这天赵矜穿戴齐整,带领朝廷文武大臣出发,虎贲猛士开路,羽林女军殿护,仪仗高举,旌旗飘拂……好大气派!但是还没出城,刚出外宫就被拦住了。
一群突厥族裨将、校尉们早已等候在宫门外,等到虎贲过去,御驾过来,这便一齐拜倒,伏地痛哭。他们中间好些人的父兄子侄,就是命丧在察罕帖木儿屠刀之下。
时间不容耽搁,赵矜好言劝慰几句,策马前行。那些人还在后面跪着,前面又是一大群民众,在广场上伏倒一片。赵矜无奈,只得令虎贲晓谕百姓,开出一条路来。百姓被驱赶而分开,但仍不肯散去,赵矜策马经过,他们就在两旁伏地低头,这股沉默的力量让赵矜压力更增。
好不容易通过广场,正要走上往南的大街,忽然前面又有一人拦在街道中间,大叫道:“我便是司徒府前投诗之人!将军大人容我一见陛下!”
带着虎贲开路的何磐,现在比较会尊重读书人,见那人自称是这几天官府访查不到的作诗者,这便止住人马,亲自将那人带到赵矜面前。
时间缘故,赵矜一次性问道:“先生贵姓大名?哪里人?做什么的?为什么要写诗投诉?”
那人拜道:“小民程昊,原籍川中,十几年前遭了兵祸,孤身一人,替回回商队做通译、记帐为生。头领相待小民甚厚,寄托腹心,小民便跟随头领逐利四海。不料海都作乱,袭杀默阔帖木儿,察罕帖木儿要为默阔帖木儿报仇,却被那海都击败,于是蹿身荒岛,四出劫掠。头领经商至此,竟为察罕帖木儿所杀!如今小民为少主人效命,听闻察罕帖木儿归汉,怎可不为老主人申冤!”
赵矜叹道:“你也是个忠心为主之人。察罕帖木儿虽然残暴,毕竟也是为了他的主人。时过境迁,何必衔怨记恨?”
程昊抬起头来,反问道:“察罕帖木儿有何好处,陛下欲待收留?”
赵矜冷不防被这样一问,信口答道:“国家用人之际。”
程昊慨然道:“不瞒陛下,小民亦学兵法,曾助宋军守城。城池得保,宋将欲为小民请功于朝廷,小民并不愿受爵禄、图名利,故此辞去。家破人亡之后,更看破尘世,只愿随遇而安,无牵无挂。如今却说不得,曾受人之恩,不可不报!若察罕帖木儿殒命此土,小民愿为陛下效命疆场,万死不辞!”
一个管帐的先生,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周围听到的人怎不惊奇!程昊昂首而立,竟然有自信要超过察罕帖木儿的价值!只要察罕帖木儿死在炎汉,他便愿意加入汉军!
赵矜并不相信一个偶然吟了一首诗的人会有什么大才,即使听说他曾经帮助宋军作战有功。现在时间又耽搁得差不多了,于是赵矜只和蔼说道:“我当然欢迎先生加入我们军队,发挥才干。这个事情……且稍后再谈。现在我得出城迎接都蓝公主,也就见见察罕帖木儿,再作决断。”
程昊默然闪到一边,看着皇帝的队伍从身边鱼贯经过。
(待续0回:公主屈身护好汉,国君踌躇听众臣)
版本:7.0、7.1
日期:2005-04-19、2006-01-06
作者信箱:mianbugaise@sohu.com
读者群:4916828
本节读者回应:(于mm.yhiu.com“风雪山头”)
铁面人;原文“也就见见察罕帖木儿,过后再作决断”——前面有“也”了,后面“过后”就累赘了。可去掉后语。
面不改色:善!
小刀:乌思藏,即西藏,建议还是附注一下的好。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属宣政院。“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面如冠玉:人才也有几种,中国会招用东条英机吗?英国会用希特勒吗?战争时,各为其主,杀敌不记仇。但是对于向人民下手的屠夫,却一直是千夫所指。中国和亚洲人民痛恨日本,便是为此。对于察罕帖木儿,就算是真的人才,也不可以留,最好的办法,是把他推到两军阵前,让他死在战场上。
面不识丁:时代不同,道义标准不一样。就象人类还没有进化,还属于禽兽的时代,那时有什么人道主义可讲呢?古代也根本没有什么不许屠杀平民的人道主义国际法,那时人命贱如草是不奇怪的。因此是不能把察罕帖木儿与纳粹、日本战犯相提并论的,前者所为是他所处的中世纪时代常有的事,后者所为才能说是文明时代的禽兽之举。
广陵散:任何政权都需要屠夫和暴力机关,这家伙刚好合适。
面南朝北:程昊如果有杰出的才能却甘心潜伏,可见没有大志,这样的人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