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混在五代当军阀 > 大汉无敌步兵

大汉无敌步兵

上一章混在五代当军阀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西元前九九年(苏武被囚的第二年),中国大军分两路向匈奴汗国进攻,一路是大将李广利,出兵酒泉(甘肃酒泉),深入西域,到达天山,被匈奴击败。

另一路大将李陵的遭遇则更为恶劣。当时,李陵率领五千名步兵,从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向北深入沙漠,行军三十日后,在浚稽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跟匈奴侯单于的三万人相遇,李陵迎战,杀死了上千人。单于召集援军,共八万骑兵,李陵只有撤退。但最强悍的步兵也摆不脱骑兵的追击,匈奴兵团分为两翼左右展开,把李陵兵团夹在当中。李陵逃走,几天后,到达一个无名山谷,他规定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才准坐车,受伤两次以上的改为驾车,受伤一次的继续战斗,又杀了三千人。再走四五日,到达一片苇草茂盛的畜牧地带,匈奴兵团顺风纵火,但李陵却先行纵火自救。再向南行,到达山地区域,且侯单于下令他的儿子攻击,李陵兵团在树林中设下埋伏,匈奴又损失三千人。且侯单于以元首之尊,亲自指挥十六倍于敌人的精兵,追击十余日,仍不能取胜,愤怒得发狂,攻击更加猛烈。李陵在沙漠中再南行四五日,再次杀死匈奴两千人。这时且侯单于已经发现李陵是一支孤军,紧追不舍。两翼越过李陵,在李陵前方合围,遮断退路,箭如雨下,呼喊投降。李陵继续战斗,一日之内,射出了五十万只箭。箭用尽,就抛弃车辆辎重,全体徒步前进,还剩余三千人,进入囗汗山(蒙古谱颜博格多山),匈奴兵团堵住谷口。到了晚上,李陵徘徊叹息说:“再给我们每人十枝箭,就能支援到边界。”然而,他已经没有一只箭。半夜的时候,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破不能发声。李陵命向四面八方冲出,一以分散敌军注意,一以希望有人能逃回汉庭向政府报信。他与另一位将军韩延年上马,率亲信军人十余人,越岭南逃。匈奴兵团潮水般追击,李陵身上只有短兵器,不能阻挡敌人。最后韩延年中箭而死,李陵被俘,好胜的皇帝刘彻以投降的理由逮捕处死了李陵全部亲属。

这场战役恐怕是冷兵器时代步兵vs草原骑兵最牛最经典最不可思议的一场战斗;自大秦的无敌箭阵消失以来,只有大汉步军能够达到如此光辉的战绩。

再次我再次想起了那句不论时候都令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话: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汉将李陵◇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

---《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

(一)

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来说,此一忠奸之辩,仍是中华文化所以能从一终始的重要精神脉索。

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堪数计。前者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为千古景仰;后者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被万世唾弃。然而鲜有如汉将李陵这样的让人又痛恨又同情者:人们不齿其之临难变节之举,而他的不幸遭遇,却能甚至在他生前,即赢得不少人的深深同情;更有史家司马迁为他而受宫刑之难。他竟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获得相对之解脱,成为一个异数。因此,如果试图了解我们文化传统中的忠奸原则,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李陵这个特殊的历史典型。

长期困扰历代中原统治者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北部边患。尤其在冷兵器时代,习于“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的彪悍凶猛的北方游牧民族,相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聚集而居的中原农耕民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到了汉初,问题日趋严重。

汉初立国,兵疲民倦,百废待兴。此时颇有作为的冒顿单于却在北域异军突起,纵横捭阖,“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更有“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和遗书高后之举,使得刘汉在此后数十年时间内,无力北顾,而只有靠和亲送礼等手段,委屈求全,以暂时缓解矛盾激化,解除边境压力。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倚文景四十年生聚之财、挟国富民强之威,才终于能有精力和能力北顾。名将李陵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关于李陵之记载,可散见于《史纪》、《汉书》和《资治通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混在五代当军阀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