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都市小说 > 两世靖康 > 第23章 六国论 熙宁变法

第23章 六国论 熙宁变法

上一章两世靖康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康定元年1040,包拯又出知端州。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庆历六年1046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

可惜的是,两年1052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江宁等地任地方官。

庆历新政对包拯等人来是好事也是坏事,宋仁宗赵祯面对朝中的反对声,也只能让范仲淹饮恨了。

直到至和三年1056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

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宋仁宗皇帝赵祯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若范公范仲淹的离去,宋仁宗心中感到悲伤。可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真没有读懂。而苏洵的六国论,宋仁宗赵祯也是没有读懂。嘉佑三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原因与六国论分不开的。

宋神宗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亏空已达150多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宋神宗赵顼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为什么辽国会称赞宋真宗赵恒和宋仁宗赵祯好呢年年给他们发物资能不好吗

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宋神宗赵顼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宋神宗赵顼疑惑的问:“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元老重臣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彦博。对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对,或以默然置之,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都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理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

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面对种种阻挠,宋神宗赵顼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其实庆历新政的效果宋神宗赵顼是很明白的,虽然那时他还没有出生。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曾布、吕惠卿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军事、教育等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理财措施。最重要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限制大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大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4市易法。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两世靖康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