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天策大明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刘氏二锅头(三)

第一百一十五章 刘氏二锅头(三)

上一章天策大明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刘君韬说完之后,众人都是凛然,没有人会怀疑刘君韬所说的真实性。

这时,唐宇笑着说道:“练总,这刘氏二锅头的名字虽然平常,但是却包含这练总的姓氏,别人一听就知道是咱们鱼山集的产业,这无形当中可是增加了咱们酒坊的竞争力啊!”

刘君韬看了唐宇一眼,明白这是唐宇怕自己吓着那些酿酒师傅,故意转开话题。

于是,刘君韬仔细看了看唐宇,见其已经浑身湿透,却依旧不肯赤膊上身,看着滑稽的很。

刘君韬便笑着说道:“现在酒坊的事情已经布置完毕了,你也赶快换身衣服凉快下,看你热的,都湿身了。”

众人闻言都是轰然大笑起来,唐宇低头看看自己,也是跟着笑了起来,答应后转身出门,那边马立军也是自去忙碌了。

刘君韬从旁边拽过来个空酒坛坐在上面,自嘲的低声说道:“其实我就是想叫二锅头的,只不过这山东没有牛栏山罢了!”

其实,刘君韬的这套做酒的工艺的确就是二锅头的工艺,而且还是山寨了后世北京牛栏山二锅头的技术。之所以加上了刘氏的名字,倒不是为了避嫌,纯粹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姓氏而已。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二锅头酒要再过百年才会出现,没什么可避讳的。

就算是有什么人比较聪明,从这二锅头的名字上悟出了酿酒的工艺,到时候刘氏二锅头也已经打开了局面,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别家的仿制二锅头白酒也没有什么生路可言。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别人仿制的二锅头酒能够和刘君韬的刘氏二锅头相抗衡,刘君韬也有把握,凭借商部的雄厚实力将其彻底打垮!

毕竟,刘君韬有着后世几百年的见识,什么样的商战、促销手段没见过?真要像挤垮几家酒坊,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其实刘君韬从前所学的知识和做酒并没有丝毫关系,但自己却比较喜好喝酒,只有这种醉酗酗的感觉,才会让刘君韬感觉不到没有亲人的孤独感。

就这样,经历的酒场太多,喝的酒太多,很多酒上的知识和典故刘君韬也就知道不少。

说来也是有趣,这二锅头酒的做法就是刘君韬从前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部分,原因无他,听得太多,被动记忆的很清楚。

二锅头的典故刘君韬听过许多次,说是从前做酒的时候,第一锅的所谓酒头中杂质太多,喝下去烈性太大,又对人体有害,而最后一锅的酒尾则是太淡,已经没有酒味了。

后来,有京城的赵家三兄弟改进了烧酒的工艺,创造性的采用“掐头去尾”的工艺做出了二锅头,然后行销天下,这就是牛栏山二锅头的前身。

二锅头并不是什么顶级的名酒,其酿造工艺也并不那么复杂,而且在这个价位上足够清冽醇厚,远胜过同等档次的烧酒,另外一点,二锅头是用高粱酿造的,高粱的价钱比米麦豆不知道要便宜多少,成本已经低了很多。

这也正是刘君韬看重的一点: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益!

刘君韬记得很清楚:在北方,二锅头的确是很大众的白酒,而且大家喝它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便宜,是因为二锅头的味道的确不错。

尽管对历史进程的记忆比较模糊,但赵家三兄弟改进工艺制造二锅头的时间,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是满清康熙年间,和现在大明正统年间相隔了一百几十年的时间。

所以刘君韬大体上能够肯定,现在肯定没有这种类似的“掐头去尾”酿酒方法,自己的刘氏二锅头只要是一出货,肯定能够大卖!

此时,刘君韬已经在心中开始盘算一笔账了。

刘氏二锅头以高粱为原料,此时的高粱的价钱十分低廉,一石高粱差不多卖二百文多一点,但一斤好酒卖上几十文钱总是可以的!

鱼山酒坊如果按照刘君韬这种“掐头去尾”的酿造法子,一百斤高粱差不多能出五十多斤酒,一石官制一百二十斤,那一石高粱能出差不多接近七十斤酒的样子!也就是说,十倍的利润很轻松就可以拿到,更多也不是不能,关键就要看唐宇的本事了。

刘君韬看着酒坊内忙忙碌碌的人群,鼻尖缭绕着似曾相识的酒香,恍惚间有种神游天外的感觉,心中忽然想到,二锅头这样简单的酿造法子,这些做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酒的老工匠居然没有发现?

不过想通也很容易,这些酿酒师傅和学徒工为了生计在酒坊忙忙碌碌,赚的只是一点辛苦钱,能够吃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什么过上富裕的日子,他们那还有什么劲头搞创新发明、开动脑筋?

而且,在酒坊里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体系里,师傅所传授的东西都是真理,那些学徒工们唯恐改动后出了什么岔子,于是传统的工艺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下去,直到某一时刻某一个人灵光一现,或者有心人总结发明,才能找出这个法子来。

从前酿酒不分几锅,所有的酒就混在一个坛子里,最后再混合在一起,看起来没有丝毫的浪费,实际上比较差的味道和杂质全部掺杂在酒里。想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天策大明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