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科幻小说 > 浦江东 > 第334章 “巴拉巴拉”东渡

第334章 “巴拉巴拉”东渡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这次王建海过年前五天才回家,是王建东和谢路得开货车去虹桥机场接回来的。

因为怕迟到,加之谢路得第一次去机场,觉得很新鲜,想到时候好好着参观参观虹桥机场,所以俩人特意早三刻钟出发。

等到机场的时候,打听到王建海乘坐的航班刚刚降落,还在跑道上滑翔。

俩人在机场出口处附近走走看看。

早在74年,上海与日本通航,成为上海第一条由我国民航飞往国外的国际航线。

最近,民航总局和上海市签订交接议定书,自此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由民航总局移交上海市管理,成为中国三大门户机场之一,是中国的主要枢纽机场,担负着上海市乃至华东地区的对外航空运输业务,对沟通上海地区与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大城市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又等好长时间,这个班次的乘客开始陆陆续续走出来。

可俩人在出口处紧盯着一个个走出来旅客,一直也没找到王建海身影。

后来,要不是王建海自己从出口出来主动问候,他俩都没有能第一时间认出王建海来。

之所以没有能认得出来,自然王建海穿着打扮是一部分,但是他身上最大的变化,竟然是头发秃了交交关关,再加上那一缕留着的小胡子,简直和印象中的二毛判若两人。

王建东赶紧笑着喝阿哥打招呼,没有多说话。

只是谢路得一直憋着,嘴唇动好几回,明显想笑。见王建东连着斜看自己好几眼,他也只好忍住。

好不容易把行李等到,三人一件件搬上货车里。

王建海带回来的东西实在太多,大箱子,小箱子,行李袋,还有好几个打好包的瓦楞纸包装箱。里面不仅有给自己家里带的东西,还有给他的其他小伙伴们家里带的一些东西。

谢路得一边搬东西,觉得很有意思,笑道:“机场这么高级的地方,居然还用黄鱼车装行李,不可思议!”

王建海把箱子放后备箱,笑道:“这有啥好稀奇的。现在已经少很多了,之前这里机场很多都是用黄鱼车把行李送到飞机上的。”

“真的假的?”谢路得一脸的不相信。

“是真的,真是用黄鱼车送行李。”旁边有大叔搭话。

谢路天生自然熟,问:“爷叔,你们都是从日本那边回来的?”

大叔看看谢路得,笑道:“后生仔,你好好着看看,现在周边搬行李的,其实都是阿拉‘巴拉巴拉东渡’的人员。”

看看四周,确实如是,并且看上去每个人带回来的行李都不少。

有好多人,甚至东西多得一部“差头”(出租车)装不下,另外还叫了一部跟在后面。

“你们是没看到当时去日本的人所带的行李,我现在想想,自己都有点吃惊。”爷叔又说道,“衣服床单被子锅碗瓢盆全带上,甚至还有带大米的,就像是要搬家一样。”

王建海笑笑,说:“是的啊。还有许多人带橡胶套鞋,因为上海经常下雨,大家都穿套鞋的。可到了东京,傻了,下雨天其实根本没人穿。”

谢路得不理解,问:“你们带那么多东西过去做啥?难道到日本那边全都没有吗?”

页数哈哈一笑,说道:“那你理解错了。我们带那么多行李过去,当然是为了在异国他乡最大限度节省钞票的啊。那边的东西多贵,你可能不知道的。”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巴拉巴拉东渡”赴日留学的热潮。

这股浪潮热到什么程度?

上海人当时去日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扒分”。

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上海人都听说过亲戚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在日本“扒分”的传说。每户上海人家几乎都有人员与日本沾上一点边。不是兄弟姐妹就是父母叔姨;不是亲属的亲属就是朋友的朋友。

那个时候,刚刚对外开放不久,当时的中国,对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走出国门去留学是一种奢望。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日本敞开了“大众留学”的大门。

于是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一种通过读“语言学校”的途径,去日本打工。

身边的朋友都去了,自己难道不去?

这样一来,上海数以千计的职工辞职、停薪留职,告别家乡父老通过各种渠道“巴拉巴拉东渡”赴日本。

88年4月15日的《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篇特稿《“巴拉巴拉”东渡》,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抡大锤的青工,端盘子的伙计,卖西瓜的小贩,忽然摇身一变,穿上笔挺的西装,拎着锃亮的皮箱,庄严地踏上国际航班的飞机舷梯。‘ye—ye,大上海!’”

“巴拉巴拉”,是日语松散、无组织的意思。东渡,当然就不要多做解释了,历史上曾经有过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故事。

那时候大多数上海人家还没有家庭电话,有电话来全靠里弄里的公用传呼电话。

市面上有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