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科幻小说 > 浦江东 > 第328章 种植蘑菇?

第328章 种植蘑菇?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说完后,谢雨生转身看着自己身后的养猪场这一大片还算整齐的栏舍,似乎若有所思。

小毛看向外公。讲实话,他对农业方面的技术不懂,更不要说专业的蘑菇种植了。

但是有一点他是明白的:在外公的心里,当初队里建立养猪场的建议是他最早提出来的,只有把眼前养猪场遗留下来的事情处理好,才能从根本上了却外公的这桩烦心事。

所以只要有可能,或者但凡对养猪场遗留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他从内心里都是非常希望外公和他们队里领导能做考虑,如果能够成功当然最好。

“四眼”不说话,无聊地用脚踢着小道边的杂草。

“呜呜呜---”,有寒风一阵阵刮过。养猪场里的废渣乱叶,随风飞扬。

外公紧紧戴着的大棉帽,眼睛看向旁边的曹家沟河道,长久不语。

“蘑菇,素来被誉为长寿菜。”等风过去,谢雨生咳嗽一下,清清嗓子,又说道,“书院那边以盛产蘑菇远近出名,还被誉为‘蘑菇之乡’。”

小毛搭话,说:“名头真有这么厉害?”

“是的。他们当地很多农民种出来蘑菇后,卖到食品厂,然后做成罐头再出口。有一回我跟着我爸爸去现场从头至尾,一整套过程全看过的。”谢雨生肯定地说道。

外公这时候接话,说:“书院公社种植蘑菇我倒是听说过的,他们确实做的还很不错。”

实际上,不只是听说,事实上也是这样。

川沙县书院乡的蘑菇生产以“种植早、面积广、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不仅享誉上海。这时候甚至在全国都已经小有名气。

去年的数据,书院有蘑菇种植超过4500户,种植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产量接近2000吨,实现产值400万元。其产量产值都位于上海全郊区乡镇之首。

栽培蘑菇成了书院乡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经济的主渠道。

蘑菇不仅使书院出了名,更使书院人民富了起来。

当地菇农经常说的几句话:“若要富,种蘑菇”;“一只蘑菇一块砖,幢幢楼房由菇来”;“种好蘑菇造楼房,造了新楼好种菇,一年更比一年富”----,等等。

蘑菇菇是国内消费历史较长、销售量较大的食用菌品种。国内鲜品蘑菇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数次的转变,在每一次的转变进程中都对我国蘑菇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讲起来,上海是我国食用菌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消费最前沿。上海食用菌市场的细小变化,也许就会影响国内食用菌市场的走向。

比方讲,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等就都是首先在上海市场开始热销,然后才向国内其他市场迅速拓展开的。

所以上海食用菌市场在行业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市场上任何变化,都值得引起行业的关注。

另外,在上海当时郊区的很多地方都种植有蘑菇。

说到书院种植蘑菇的历史,还很有意思,甚至还带有一丝传奇色彩。

早在1958年,书院公社中南大队一社员在川沙县严桥公社做木工时,看到当地的蘑菇种植,1959年,该社员开始在家里试种。1960年春,第一次出菇。其时,书院公社领导组织干部参观现场,这人成为书院公社第一个栽培蘑菇的成功者。

60年代,当时的书院公社筹建了“书院公社菌厂”。又从川沙县严桥公社引进菌种,当年试种100多平方米,获得成功。第一年每平方米产菇4.32公斤,单位面积产量超过了严桥公社的同行。

试种的成功,不仅为书院当地种植蘑菇摸索了经验,还为在公社全面推广增强了号召力。

这样一来,书院公社每个大队中心场都开始种蘑菇。并且逐步由地棚发展到建造简易房,利用空间搭多层栽培床,扩大种植面积。

改革开放后,因出口量增加,书院公社农户家庭蘑菇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增至3.3万平方米。

书院蘑菇的销路却相对简单,主要由乡供销社组织收购后供应给当地罐头厂做成罐头,然后由外贸公司出口到世界各地。

到现在,书院不仅是蘑菇,其他食用菌,比如说平菇,草菇,银耳等等也多有种植。

“当然了,我的说法只是建议。”谢雨生笑笑,说,“只是我看这里地势平坦,又靠近水源。我觉得这里的猪栏舍,只要稍加进行密闭式的改造,完全可以达到蘑菇所要求的生产条件。”

外公转身,笑了笑,看着小毛和谢雨生不接话。

见外公不说话,小毛想了想,说道:“我知道光是你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您不能讲再详细一些?”

谢雨生抓抓头发,说:“不好意思。因为我也只去看过一次,本来就是因为好奇才跟着大人后面过去的,所以对于品种,对于种植技术等等方面,也不是很了解。”

小毛猜了一会儿外公的心思,问谢雨生:“我估计的话,我外公现在主要有这么几个担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