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科幻小说 > 浦江东 > 第323章 “搛起来吃掉”

第323章 “搛起来吃掉”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露露说道,是的呀。我们队上领导去其他生产队还看过养殖项目,还有沼气池的技术,后来觉得这些项目都不太适合,所以只好放弃了。养猪场就这样一直闲置到了现在。”

“想想-----,我记得是玛瑙螺的养殖,外公我讲的对吧?”小毛说。

外公点点头。

“玛瑙螺---?你是说的法锅蜗牛?”谢雨生问。

外公点头,问了一句:“你见过玛瑙螺?”

谢雨生笑了笑,说:“我老爸一直在外经贸系统工作,所以我跟着他在农村也见识过很多有特色的养殖项目。我记得在孙桥公社那边有养殖玛瑙螺,对伐?”

“对的。我们去现场看过。可是后来我们分析,这个项目还是不太适合我们村的实际。”外公笑笑道。

过一会儿,谢雨生想了想,说道:“实际上,农村有很多的养殖项目,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去走走看看,另一方面,只要条件相差不多,就可以去试一试的,哪里又会有完全合适的项目?”

小毛觉得谢雨生说的有理,心里一动,站起来说道:“要不,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养猪场的现场状况?”

外公赶紧阻止。笑笑说:“等一些些就吃中午饭。养猪场就在那里,反正又搬不走的,先吃饭再去不迟。”

小花在最里边烤火,只看着他们说话,不作声。

而“四眼”,早就进厨房做饭菜去了。这次是外婆亲自打下手。

外公靠坐在椅子上,笑着看孩子们七嘴八舌热烈讨论。他知道,说说容易,可是真要把养猪场这个“后遗症”弄弄好,哪有那么容易?

不过有一点对外公很有触动,就是面前孩子们讨论事情,开始变得有模有样,一本正经。

小毛他们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逐渐成熟,关心自己身边社会上事情的?

他觉得,彷佛在一霎那间,孩子们忽然间就成长了。尽管他们身上还有各式各样的缺点和不完善,在思考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圆熟和理性,甚至言语方面还不乏天真和天马行空。

可就是这样,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应该有的特征和气质。谁又能说,自己不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幼年的大鹏等到长大的那天便会趁着风飞扬而起,拍打着双翼会直接飞到九天之上。假如在风歇的时候停下来,那激起的力量会让沧溟的水都被簸干。

现在很多人看到幼年的大鹏都会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听到幼年的大鹏看似狂妄的言语都会报以冷笑。可是,孔先圣还曾说过后生可畏这样的话,大丈夫又怎么能看清年轻人呢!

外公心里想,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实际上正就是16-20岁这个年龄段。

年轻人就应该不墨守陈规,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有桀骜不驯的气质,敢于挑战不可能的那股自信和激情。

初生牛犊不怕虎,长了牛角倒怕狼。

虽然说,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年轻人难免会经验不足阅历不深。横冲直撞,我行我素,也难免会“踩雷”。

但有时候,没有“经验”,虽然表面看起来似乎处于“劣势”,却因为没有过去的条条框框束缚和畏难情绪,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顾虑,敢作敢为,能更有闯劲更有朝气,也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至少外公到现在,对小毛他们今天的表现心里很欣慰,尽管还不知道他们会讨论出来什么样的最后结论。

吃中午饭的时候,饭菜可口,气氛热烈,心情放松了许多。

可能是因为小毛和谢雨生都在上海上学的缘故,讲着讲着就说到了上海话和川沙话的不同上。

外公先讲了一个笑话。

上海话因“儿”(儿化音除外)和数字“2”同音,故将“儿子”说成“ni子”。川沙本地人“2”也说【ni】,但“儿子”却说成“hou子”,其发音完全跟“猴子”一样。儿子是“猴子”,这常成为浦西人嘲笑的乐子。当乡下的小囡去探望在浦西工作的阿爸时,一些上海人就会大呼小叫:“阿福根,(音:na)乡下屋里只猴子来看侬蛋。”随后就是一片哄堂大笑。真是岂有此理!

孩子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笑完后,谢雨生说道,我也来讲一个。川沙人讲“拨伊吃只青皮蛋”,你们知道啥意思吗?

露露笑笑,说:“我知道的。就是‘给他一拳头’,让他脸上留下乌青的拳头印。”

外公再讲了一个笑话。

在川沙,“后妈”被叫作“慢娘”,称呼父亲的妹妹叫“孃孃”(niang niang),称呼父亲的姐姐为“媎媎”(本地话音:du du)。这些都还好理解。如果是父亲的大阿姐,那就会叫成“du du du”,要是不熟悉川沙话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