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科幻小说 > 浦江东 > 第256章 高桥松饼

第256章 高桥松饼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不过尽管谢路得再三嘱咐,但胡晓辉在返校前,还是忍不住跟陈露说了他开饭店的事情。

她心里想,如果自己身边的人,就陈露她一个当事人不知道,无论如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再说了,现在“四眼”开店这件事大家都不说,等到最后陈露反应过来的时候,不知道她又会是何反应?

这样不仅对陈露不公平,还显得自己很不地道。

所以胡晓辉自己觉得,作为好姐妹,自己还是很有必要,也应该找机会至少要和陈露通通气。

机会很快就到了。

这天,小姨,还有陈露邀请胡晓辉,三人开车去镇上吃饭。

本来,这一次吃饭是早就计划好了的。

胡晓辉来上海实习近一年的时间里,工作日就在保税区实习。现在她的主要工作,还是偏重于在生产资料市场的财务工作,其中更多的精力,主要放在进口汽车汽车批发市场。

但是一般星期天只要有时间,她基本上都会在小姨工厂帮忙作一些财务会计上的工作。

所以小姨的意思,在她回东北之前,要好好着招呼她一顿。

胡晓辉本来也没有在意。但是拗不过小姨的一番好意。

小姨把吃饭的地方,放在了高桥镇上老胡的餐馆。

这家饭馆因为有王建东和王建浦兄弟俩的推荐,小姨中间过来这里吃过几次,觉得味道还不错,加之这里独有的兰花环境,小姨也欢喜来这里吃饭。甚至有客户来工厂,很多时候也都安排的这里。

不料,小车开到镇上北街的百货商店旁边先停了下来。

三人下车。

胡晓辉不理解,问:“小姨,我们不是说去饭店吃饭的嘛?”

“是的啊。不过先不着急。”小姨笑笑,说,“这次你要回东北,总归的要带一些我们上海的土特产回家的嘛。”

胡晓辉有些不好意思,赶紧抢先说:“小姨,真不要再买了的。前几天,你给我那么多的衣服,我还不好意思的了呢?我后来和咱爸咱妈通电话,他们还批评我的。”

几天前,小姨特意去了一趟南京路的商场,给胡晓辉,还有她父母特意挑选了一些衣服,还有一些上海才有的日用百货什么的。

小姨笑笑,说道:“我就是怕你不接受,所以才先斩后奏的。幸好尺寸大小都还比较合适你。”

“还是小姨眼力好。”

“那是自然。基本上我姆妈只要看一眼,尺寸大小基本上八九不离十的。”陈露在一旁呵呵一笑,开玩笑道:要是连一个衣服都买不好,那我姆妈这么多年开服装厂,还不是早倒闭了。”

小姨笑笑,说,“我们家的小毛,工作忙,前一向刚好又是准备论文和答辩的关键时刻。再说了,他这个人在挑选衣服这种事情上也没有多少经验-----”

陈露哈哈一笑,插话道:“要是小毛在这一方面真有丰富经验的话,那还不要出问题了?”

走了几步,胡晓辉还是觉得让小姨给自买东西不太好,停下来又说道:“我姆妈还在电话里说,让我---”

“不要有心事,好伐?这次我们就只是去买些吃的零食让你带回去,晓得伐?”小姨打断胡晓辉的话,说,“要不然,你阿拉上海的爸爸妈妈又要口馋了的。”

到目的地,原来小姨带着她来的竟然是百货商店大门旁的一家松饼店。

小姨笑笑,介绍说,高桥松饼俗称千层饼,是高桥古镇有名的土特产和“上海市优质食品”,外形美观、入口松软、老小皆宜,又价廉物美,是老百姓欢喜吃的食品和馈赠亲友的礼品。

胡晓辉虽然经常在高桥镇上来来往往,但是每次都仅是作为中转站而已,所以对高桥镇,甚或是这里土特产说不上有多熟悉。

原来,高桥古镇自古就有制作糕点的传统,农村素有做“塌饼”的习俗。

婴儿出生12天,要做“眠摇篮塌饼”分送亲友;新媳妇回娘家,用红盖篮盛塌饼回家望娘;每月农历初四、十四、廿四,做塌饼敬灶君,叫做净灶。

这种家家户户做塌饼的习俗,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塌饼也成为浦东农村一种日常的食品。

这里的农家塌饼有多种。由于用料不同和馅心不同,所做的塌饼的外观和档次也不同。

比如,面粉中不加素油,用豆沙、枣泥等做馅的是硬壳塌饼,储存时间较长,不易变质。用糯米粉和入南瓜泥作外皮的是饭瓜塌饼,也就是当地人们俗称的南瓜饼。

而高桥松饼就是源自于这种当地的民间埸饼,是完全土生生长的本地特色食品。

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传说清光绪年间,高桥镇有个叫赵小的人家,因其妻做的塌饼皮薄层多而且入口香酥,邻里纷纷效仿。不久,精明的商人看到其中的商机,于是就请赵小的妻子出山开了高桥镇上第一家塌饼店。因塌饼名字难听,又因塌饼馅内加了松子,最后就干脆就叫高桥松饼。

正宗的高桥松饼只有三种口味,百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浦江东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