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上一页家兄朱由校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下不同了,燕山派官员尽管一直在党争,但在理政上,燕山派却有数不胜数的基层官员。

务实……这是他们理政快过守旧派的原因。

在守旧派还需要担心礼制的时候,燕山派官员已经交出问题的答桉了。

因此,能力中上的马懋才在天启五年那数万恩科官员中变得寂寂无名。

好在他和历史上一样,向朝廷上了关于饥民的奏疏,不然朱由检可能都无法注意到他。

这么想着,朱由检放下了马懋才的奏疏,拿起了朱慈燃的游记备份。

马懋才上疏的时间是二月初,朱慈燃的游记内容则是在二月末。

相差大半个月,朱慈燃的游记内容能让朱由检更为了解平阳府百姓的生活情况。

【二月己亥,我骑着车自灵石口乡道进入了平阳府的地界,行至韩信岭时与当地刘村老闲聊许久。】

【二月以来,山西的“天灾”并未离去,而是迅勐的袭来,折磨着贫瘠的韩信岭】

【从正旦到春分,此地没有遭遇一场雨,大部分水田难以为继,纷纷旱为旱田,庄稼绝收。】

【春分后一日,我仍在韩信岭,全因飞蝗至山西而来,往山东而去,村民闭门一日未出。】

【至第三日,庄稼枯败,村中百姓大半收拾行装前往灵石火车站,准备乘车前往关外讨生活。】

【逃荒的人群熙熙攘攘,沿着铁路北上,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郎与我一般大,却依旧衣衫难以蔽体,赤着上身向北而去,我也令人派发了衣物给他们。】

【我与灾民背道而驰,沿着铁路南下】

【沿路,乌泱泱的灾民人头攒动,沿着铁路北上】

【灾荒年,铁路两侧的树木也是受尽了苦】

【枝上的嫩叶刚刚绽开便被人捋光,再努力地长,又被捋了】

【最倒霉的是树皮了,铁路沿边两侧的树木被剥光了树皮,木质部分露了出来,白戗戗的,像是死人的骨头。】

【往南而去三十里,至郭家口后,只见房屋倒塌,人去楼空,骸骨堆于倒塌土屋角落,亦或是灶台之中】

【再往南而去四十里,至阳地关,此地尚有溪水,然河中之鱼一空,饥民满山遍野寻不到吃的,便只有寻觅野菜野草】

【数以千人寻着野菜野草,边采边吃,双手和嘴唇被染绿了也毫无知觉,不幸吃到毒草的饥民,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躺在地上翻来覆去。】

【沿边官府虽布置了惠民药局的看病摊子,然而此等大旱,便是连野草都稀疏,何况药材?十数名吃了毒草的饥民被活活痛死】

【二月甲申,我往汾水东边而去,行至福山时,福水干涸,连野草都也长不起来,焦黄的草叶散在地上,像一摊摊尖硬的鱼刺。】

【二月……】

看了数百字,朱由检终于将朱慈燃的游记看完,只是看完后,他并没有下令让人运粮前往平阳府赈灾。

想要赈灾很容易,但这个口子一开,山西的百姓又不愿意离开了。

山西的旱情还有八年才能结束,如果朱由检不能狠下心来把他们赶往关外,那大明就还需要养他们八年。

以山西水浇田和水田的规模,只有将山西人口迁移到仅有四百万人的规模时,他才能下令皇店,让皇店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来平抑粮价。

山西苦,但其它地方也苦。

如果眼下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那山西百姓倒是吃饱了,但其它省的百姓就得饿肚子。

朱由检已经在尽量让他们活着了,他们不愿意迁移,朱由检也没有办法。

或许只有在真正要被饿死的时候,他们才会放下那所谓的乡土情怀,前往有饭吃的关外。

“唉……”

朱由检深深叹了一口气,眉宇间有些自责地同时,他也不免对帮他整理奏疏的曹化淳询问道:“我这样做,是不是对山西百姓太过苛刻?”

“这……”曹化淳面露惊讶,他不明白自家殿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免作揖回答道:

“即便殿下您想调粮食,但国朝也无粮可调,更无银可用。”

“历朝历代,凡事遭遇三载以上旱情之地,从未听闻还能保全六成以上百姓的事情。”

“山西之地大旱几近九载,然至今因饥饿而毙者不过十万人。”

“这样的天灾,殿下已经做到了最好的安排和处置,便是民间的山西百姓,也未曾有人说过殿下半点不是,殿下无须自责。”

曹化淳的话可以说是说出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观点。

在他们看来、饥荒饿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别说饥荒九年,就是饥荒一年都能饿死许多人。

类似山西这种不是一省大旱,就是半省大旱,并且连续就是九年的旱情,放在哪朝哪代,不饿死个百万人都算奇怪的。



倒是到了天启朝,全赖火车、轮船和海外粮食的输入,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家兄朱由校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