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大明皇长孙 > 第337章:京师拆迁,百年大计(求月票)

第337章:京师拆迁,百年大计(求月票)

上一页大明皇长孙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言都不清楚。

汉字一字多音,大明各地方言甚多,交流起来,也很是吃劲。

唯有淮西话,因陛下语之,当为学习之首。

这是从上往下的传递,陛下说这话,自然大臣们也得学这话,不然圣谕都聆听不清,岂不是自寻死路。

为京官者,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学习淮西话。

目前大明官办手工业轮班匠人,也已有六十二行之多,可见繁华。

手工业区在南京西南方,多为官府指定,使百工各有区肆。

匠人们也按行业分类而区。

居住地往往称作某某坊,如木作坊,织锦坊等等。

其中也跟地利多有干系,譬如染坊多布置在柳叶巷,船板巷这等靠近水源低端,方便使用。

另一个繁华地带,便就是商业区了。

京师铺户多非土著。

在这里生活的,一般为外地商人,规模产业较大,也有各种老乡会,商帮聚集。

不过现在嘛,整个商业区,大半为群英商会所占。

还有官吏富户区,风景区。

这些基本上都是达官贵人居所,秦淮西段,便就是了。

在这里与商业区相交之处,便就是朱英平安茶楼所在。

各种青楼妓馆林立,彰显富裕繁荣。

现在的京师,单单从图纸上看,已经是颇为臃肿,像是商业区及受工业区,店铺都已经开始挤压道理,一些小巷都难以通身。

以至于有些地方官府马车难过,最后朱元璋出具罚规: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复旧。

这才止住侵占,不过早前已经建好的,也不太方面拆了。

这一拆,就是数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大明立国二十五载,南京作为京师,天南海北的人,都往这里涌入。

流民,行商,读书人,各行各业,林林总总,尽皆如此。

朱英看着图纸良久,在沈溍的解说下,也对整个京师的情况了解清楚。

半晌后,朱英悠然一叹道:“我大明京师,天下王都,如今番薯等作物已然开启扩散,往后百姓自然生活越发富足。”

“加以摊丁入亩,大明强盛繁荣,未来可期。”

“目前京师虽大,可对往后数以百年而言,人数只会越发众多,如此布局,何以彰显煌煌大明。”

“现有之计策,唯有行拆迁之事,扩城建池,整顿建筑之格局,方可使京师海纳百川。”

沈溍闻言,屏息震撼。

他原以为太孙殿下就是想修缮一下道路,没成想这是要把整个京师,彻底的重新建设一番。

尤其那扩城建池,可谓是千百年之南京大变。

“殿下,如此巨大规模,这个中花费,岂不是天价,虽国库充盈,内帑丰润,但此番规模,怕是没有个三年五载,难以承继。”

“若是年年风调雨顺,自不为多虑,若是碰上灾年,只怕是过于亏虚,劳民伤财。”

回过神来,沈溍跪地磕首极力劝说。

现在大明的情况才堪堪好些,这般一来,其实要把国库吸干。

朱英扶起沈溍道:“沈尚书多虑,本宫自商起家,当然明白这个中花费,自以心中早有规划,不仅对于国库没有过多损害,说不准反而能有所盈利。”

笑话!

大明疆域千万里,百姓六千余万口,若是打造一个南京城,还要让社稷动荡,根基不稳。

那他朱英不如自杀回去,还做个劳什子大明太孙。

这些基础的商业手段,以后世的眼光所看,真就不难。

沈溍自然是心中不信,但也不可能当面反驳太孙殿下,心中计划着,待会回去就写奏章,到陛下那边打小报告。

朱英没有过多关注沈溍神情,看着这图纸许久,而后手指正阳门道:“自正阳门起,于皇宫外五龙桥广场,左右共计修建三十丈大道,但凡牵扯其中店铺,予以尽数拆除。”

“大道左右,统一规划,另造三层小楼,间宽一丈,三间一楼,每五楼留一巷,自正阳门起,至外五龙广场而止。”

沈溍闻言,顿时就明白。

太孙殿下的想法,便是如同唐时长安,朱雀大道一般,修建一条直通内外的主干道。

遥想典籍记载,长安繁华,沈溍不由心神驰往。

只是沉浸少许,回过神来后,沈溍不由问道:“拆除如此多家,不知百姓当何以安置。”

朱英直接回道:“自是当以拆迁尺寸,予以宝钞安置,其中尺寸,便以地契为准,侵占不予发放。”

沈溍心中稍稍一算,不由道:“殿下,这等数额巨大,不知当以多少为其标准。”

朱英心中术算。

按照图纸上,自外五龙广场到正阳门,约莫有三里半地界,便就是一千七百五十米长。

左右百米,便就是十七万五千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大明皇长孙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