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寒门状元内 > 第六二九章 老臣

第六二九章 老臣

上一页寒门状元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一句话,就让在场大臣缄口不语,由于谁都能看出来,弘治天子这是对边军总是避而不战感到不满。

鞑靼人一犯边,大明关口就禁闭,官军龟缩不出,任凭鞑靼人的骑兵肆虐边塞,抢劫边民,这让弘治天子感到到丢脸之极。

一次两次倒也罢了,一年里这已是第三次,依然是这样,虽说有土木堡之变的前车之鉴,可朕这个天子又没御驾亲征,你们倒是给我好好打一场,不管输赢,总得让朕知道你们拼命了啊!

刘健一脸严正地奏请:“陛下,老臣认为鞑靼屡屡犯边,边军固守不出,有损我大明威仪,不若令另选贤能巡抚三边。”

大明朝“三边”,说的是宁夏、甘肃和延绥,这也是大明北关防守鞑靼和瓦剌重中之重,由于此时后金尚未崛起,大明把重要戒备方向放在三边上,从弘治十年开端,以王越为第一任三边总督。

朱祐樘听到这话,固然赞成,但心里却发愁……让谁往当三边总督,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

说是北关将士固守不出有损大明威仪,可这却是天子默许、朝廷纵容的成果,由于在大明君臣心中,都不盼看打这场仗,最好鞑靼人能跟以前一样老诚实实向朝廷朝贡,就算不来朝贡,你别来找事就行了,大家和睦相处,边关给你们开设有通商之地,让你们得到草原上没有的货物,彼此相安无事就好。

可鞑靼人就是“不听话”,这也是达延部崛起后,鞑靼人愈发壮大,他们对于内部的整合已经不感兴趣,反倒对抢中原人越来越有心得。

尤其是那个火筛,简直是没事找事的代表,你领兵出来,不怕被达延部的达延汗端了你的老巢?

朱祐樘问道:“先生可有中意人选?”

刘健看了马文升一眼,没有说话,但意思很明显,兵部尚书马文升就很合适。

马文升在西北带兵多年,这才刚回来没两年,你要说老了,可身子骨看上往还可以,最最少是有权威,就算把人摆在那儿,也足以让三军将士振奋,令鞑靼人闻风丧胆。

刘健没直说,倒是张懋道:“陛下,老臣本应主动请缨,不过如今老臣年老昏聩,怕是不能胜任此任。”

不能胜任你还站出来说事,这不是扰乱吗?

所有人都冒出这个动机,不过既然是张懋说的,就算心里有想法,也不能瞎说,由于这可是大明执掌兵权的英国公。

实在聪慧人一听明确了,张懋站出来是变相是给马文升说好话……张懋今年才六十岁,就已经自称“年老”,马尚书今年可七十四岁高龄了,你这是非要让人逝世在边境才甘心,是吗?

马文升不想出来请缨也是这个原因,不是马文升不想为国效率,实在是他这把年岁已经有心无力,留在京中天天上朝看起来还挺好,可没人知道他下朝回到家,拿着书本想看看手都直打发抖,往边境分明是要帮倒忙。

张懋说自己分歧适,马文升又年老,那谁往合适?

这时候必需要找一个既德高看重,而且懂得兵法韬略,最好擅长骑射、在军中也有必定权威的人……

自然而然地,很多人都把眼力往刘大夏身上瞄,马文升年老,你刘大夏年轻啊,你才六十四岁可谓正当年,想当年马文升往边境时都已经六十六了,既然马文升能六十六岁征战西域收复哈密,你六十四岁应当没问题吧?

被众人眼力打量的刘大夏,上往推辞也不是,在那儿杵着当作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

本来刘大夏习惯了帮弘治天子做一些钦命的差事,这些年他可做了不少,宣府他又不是第一次往,头几年他还往治理过军饷,清查户部的亏空大案。可现如今,他也知道自己身材大不如前,而且论兵法韬略,他跟马文升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马文升是正正经经领兵打仗,而他最多是跑腿的智囊,让他往调兵遣将,他自问没那自负。

最后还是朱祐樘为他的臣子解了围:“根据最新奏报,鞑靼人已经于日前撤往,想来来年开春前不会再有战事,若将火炮送到边军手上,再有鞑靼侵占,也毋须太过担心,此事暂且不议。”

在场的大臣脸色都很丢脸。

本来说是切磋围场狩猎之事,后来又说找人巡抚三边,都由于一个问题而令场面为难……这满大殿,除了张鹤龄和张延龄两兄弟,那是一个比一个老迈,都是一堆半身进土的老家伙,站在皇宫大殿内侃侃而谈尚可,真要派他们往做点儿什么事,那可真要了他们的老命。

唯一岁数和身材合适的张氏兄弟,又是徒有其名的外戚,连围场狩猎都要主动靠后的人物,指看他们上阵杀敌,为国效率,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谢迁看气氛有些凝重,赶紧奏禀:“陛下,老臣之前所提,关于火炮之事……”

为了表现自己没有例外,谢迁赶紧自称“老臣”,既然那些沉重的问题不好商量,我们还是持续之前的话题,讨论一下佛郎机炮的问题。

刚才倪岳还对谢迁不满,现在再看谢将就顺眼多了。

朝堂上有个能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寒门状元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