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都市小说 > 发个微信去地府 > 第七百一十二章 诺贝尔奖

第七百一十二章 诺贝尔奖

上一页发个微信去地府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处的我。”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如果说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与华夏一样,扶桑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华夏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财产将来悉数归自己所有。而且对于学习,许多家长和学生把大学仅仅看成是将来决定生活条件的敲门砖。

扶桑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观还是促使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

扶桑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空间较大

“扶桑理论界倾向于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较大。”

扶桑教育与一些东方国家的教育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过去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够客观,强调得有些过分,实际上,扶桑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受到新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民间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战后扶桑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例如,扶桑的幼儿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是特别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基础教育相比,扶桑的中学有应试的倾向,曾一度比较严重,但高中却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比较大的选课自由。

扶桑理论界倾向于强调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大纲的基础上开展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比较大。

另外,扶桑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很多学校动员近乎全校的教师都参加到课外俱乐部活动的指导之中,甚至有些学生活动(如全国高中棒球赛、全国学生与儿童发明展等)成为全体国民关心的盛事,这与我们全民高度紧张地关注高考,形成了鲜明对比。

扶桑也设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之家等),旨在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企业也热衷于举办各种科技方面比赛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而这一切制度或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大学科研评价少受急功近利模式影响

“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

专家分析,扶桑的研究型大学始终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并把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扶桑高校教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自由度也相当高。在扶桑,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扶桑人获诺贝尔奖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

扶桑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而且,获得计划资助的学者,不像我国入选计划的学者,马上就有了某种身份标签,在学术活动中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需要认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不是由行政部门评定,而是由学术同行评价。

视野开阔注重国际交流功不可没

“扶桑产生了如此众多的诺贝尔获奖者,与扶桑科学家视野开阔,注重国际交流不无关系。”

扶桑千叶大学经济学博士李仲生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取得的;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均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

其次,一流的实验条件为扶桑科学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特别是对像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非常强调实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发个微信去地府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