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汉末苍天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制盐之道

第一百二十五章 制盐之道

上一页汉末苍天章节列表下一章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余下一千人便留在盐池。

天亮后,姬平便带着一众手下出来探看盐池。

盐和粮,是他立足河东发展壮大的根本,屯田产粮需要时间,而这盐池来盐却是最快最直接的,所以他当前的首要想法就是先把盐池运作起来。

盐池极为宽阔,但盐池四周的盐田却更宽阔,一望过去处处雪白,只是盐田的分布却大大小小杂乱不一,这是各个世家各自划分、各自晒盐的结果。

一旁的司盐中郎将崔钧和一个老盐工,一路细细的给姬平讲述着盐池的情况。

崔钧对盐池已然了解颇多,让姬平不由赞叹,想必崔钧昨夜定然花费了不少功夫了解盐池的情况,这个司盐中郎将确实很称职。

走了一程,听了二人讲述,姬平大致了解了情况。

如今的河东盐池,制盐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最古老的捞采法,直接让盐工下到盐池里捞采,因为盐池之水天长日久蒸发,水底积累了大片的结晶石盐,只要捞采上来便可食用,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只适宜在浅水区进行,盐池浮力大,在深水区捞采很难。

第二种方法是煎煮法,是将盐池之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成为卤水,再将卤水倒入锅里生火煎煮,水干得盐。

但无论是捞采法还是煎煮法,规模和产量都太小,而且河东盐池之水带有苦味,这两种方法制出的盐质量也差,都带有苦味,所以河东盐在商周春秋之时又被称为苦盐。

这两种方法制出的苦盐,一般都是卖给贫民百姓或是异族。

姬平在一处盐工捞采处停下,尝了尝他采出的盐,皱起眉头,这盐确实很苦。

不过,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第三种方法,就是恳畦浇晒法,在盐池四周筑盐田,修盐畦,也就类似于数尺深的浅池,通过挖掘水沟,将盐池之水引入盐畦,经风吹日晒,水蒸而盐出。

这种方法在战国时便已经运用,但那时只是引水蒸发,产出的盐还是苦的,到了后来,经历了上百年的浇晒,盐工慢慢总结出一些经验,完善了很多工序,使产出的盐的苦味大大消退。

恳畦浇晒法也是目前各大世家所用的主要制盐方法,规模大,产量高,能使河东盐远输到河内、关中、并州、雒阳以及冀州之地。

眼前的盐畦处处可见,盐畦一旁有渠、有路、有口,不少盐工还在劳作。

姬平顺路走到一处盐畦边上,弯腰捻起几颗粗大的白色颗粒,放在嘴里尝了尝,苦多于咸,他皱眉道:“这是什么?不像是盐。”

一旁崔钧忙道:“主公,此物非盐,乃芒硝也。河东盐池水中除盐外,还溶有芒硝诸多杂物,故而池水苦咸。”

姬平好奇的道:“这芒硝如何从盐池中分离出来?”

他知道盐池中多有其他杂物,如果是后世,通过各种化学手段,自然能轻易分离,但这个时代,他们却是怎么分离的?

“此乃借助天时之力也。”崔钧指着一侧的一个盐畦,向姬平解释道:“盐工多将盐田分为四畦,第一畦最大,引入盐池之水,日晒水耗,成为卤水,至严冬之时,卤水中则有芒硝析于池底。”

姬平点了点头,这应该是利用温度变化,在低温状态下,芒硝溶解度降低,最先被析出。

崔钧指着又一个水面有许多白色絮状物的盐畦道:“待芒硝析尽后,则引此卤水进入第二畦,到夏初之时,卤水表面则有此白絮生成,盐工称之为‘发模糊’,此时卤水谓之阳水,阳水依然甚苦。”

看着水面的白色絮状物,这应该还是通过温差变化析出其他杂质,但姬平也不明白这些白絮究竟是什么物质,他取了一些尝了尝,却是比芒硝还苦。

崔钧又指着紧临的第三盐畦道:“白絮生成后,便可将阳水引入第三畦,第三畦池底有芒硝压实而成的硝板,经过此畦池,阳水中白絮可轻易沉淀殆尽,硝板却越积越厚,最终只余下卤水,此水谓之**。”(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汉末苍天章节列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