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兴国五年闰三月,举行的第三次科举考试,共取士654人。
更是出了李沆、寇准、王旦、向敏中四位官至宰相的牛人,还有张咏这样的治蜀能吏,堪称赵二一朝科举考试的“龙虎榜”。
纵观录取人数,比唐代和赵大时期翻了几十倍,赵二的时代俨然就是读书人的春天。
现在,李二锤充其量算是“不名一文”的穷书生。
显然,李二锤还没有丝毫富人的感觉,虽然他已经拥有了千把两银子的身价,而且已经走在了发财的康庄大道上。
两宋三百年,同样也是商业的春天,一副《清明上河图》足以展现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
北宋的范仲淹发出“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的呼喊;南宋的黄震亦称,“国之四民,士农工商,同是国家一等齐民。”
做混吃等死的富人,还是做“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士人?
李二锤是有些矛盾的,甚至是迷茫的。
这段时间尤甚。
扬文抑武,文人治国,行得通么?
两宋三百年,先是金灭北宋,后是元灭南宋,何其惨淡?
商业救国,行得通么?
满清政府告诉你,拳头不够硬,再有钱也枉然?
我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呢?
科举么?
自己连州试都没考,明年春闱的门票还不知道在哪里。
何况,李二锤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干得过李沆、寇准这些牛人。
再说,就连重建一个沐家寨,自己都还在酝酿阶段,要想救国救民何其难?
走一步,看一步吧。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