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恐怖小说 >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 第721章 流寇和藩王

第721章 流寇和藩王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李过等人急忙谢恩,随后退出乾清宫!

离开乾清宫,李过才敢用衣袍擦擦额头上的冷汗,田见秀郝摇旗袁宗第同样如此,甚至他们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

别看神武皇帝年纪不大,但他不怒自威,给四人极大压力……

……

神武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朱慈烺凯旋后第一次上朝,并在朝堂上任命孙传庭为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

另外还调卢象升,杨廷麟,李岩三人入阁。

同时任命陈子龙为工部尚书,卢象升继续担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为左懋庚,礼部尚书杨廷麟,左都御史黄道周……

这次历史性的大任命,并未出现不同声音,让朱慈烺也有些意外,开始他还以为会有几个不知死活的言官要开喷。

现在看来,那些文官御史以及言官都是废物,他们完全被朱慈烺铁腕所震慑,为了小命,无人反对……

内阁和六部尚书任命后,朱慈烺的压力大减,每天只要批阅一些内阁送来的奏书即可,这样朱慈烺就有时间去研究国策……

时间过得很快,江南奏书像雪花般漂向内阁,可孙传庭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便去和神武皇帝商量,可神武皇帝总是一句话:

“再等等!”

孙传庭知道皇帝什么意思,他马上配合的将江南来的奏书统统压下,什么时候神武皇帝想看了,他再拿出来……

神武二年四月十日,各地藩王开始继续来到京师,朱慈烺把他们全部都安排在信王府暂住,。

让曹安交代他们,在京师可以随意走动,对藩王没有任何限制,吃喝玩乐随意,只要不欺压百姓即可,若一旦依仗亲王身份胡作非为,必定杀无赦……

他暂时并未打算召见这些藩王,等所有藩王到齐后,朱慈烺再召见他们,到时他要让藩王们大出血……

……

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没多久,就开始效仿前人大封藩王。

他想以血缘关系作纽带,派自己的儿子们去镇守全国各地,指望这些得到分封的藩王在危难时刻拱卫京师安危。

但精明果断的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奠基的这个封藩制度,却几乎成为大明朝提前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临死留下遗嘱,让其长孙朱允炆接班成为建文帝,

朱允炆上位伊始,就听从谋臣建议,为巩固皇权而大力削藩。

结果削藩不顺,惹得其四叔燕王朱棣接竿造反,发动了所谓“靖难之役”,建文帝也因此丢了皇帝宝座。

朱棣当上皇帝后,先是为了稳定局势而安抚各地藩王,随后竟下旨削去了所有藩王的兵权,让他的藩王兄弟们变成老老实实享受富贵的“地主”。

他用意很明显:藩王可以有钱,不能有兵有势,想要学他那样造反“靖难”,绝不可以。

明代的藩王分两个系列,朱元璋分封的儿子们算一个系列,朱棣及其后代皇帝分封的是另一个系列。

但总的来说都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子孙后代。

朱元璋一共分封了25位藩王,其余都是朱棣及其他的后代皇帝分封的藩王。

除去绝嗣、撤藩和被迎入宫中为帝的,大明王朝历代皇帝共册封藩王68位,追封20位。

这其中有5位承继大统,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深、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

被追尊为皇帝的1位是兴王朱佑杬,因惹事非被废掉或无子而除封的计有29位。

截止至崇祯十七年,共有33位藩王。

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的初衷,是想让藩王们拱卫边疆和京都。

朱棣从侄子手中夺位后,为防止别人效仿他,完全将藩王兵权剥夺,不再用他们拱卫京都。

虽然藩王没有了兵权,但“世受皇恩”的优宠国策始终都在,朝廷一直用俸禄养着他们。

“明朝诸藩,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宗室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但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的俸禄。”

这帮藩王爷太们被限制自由,未经皇帝允许不能擅离藩地,于是便疯狂繁衍人口,大肆兼并土地,就地敛财致富。

明王朝历经二百多年传承,后期的王爷贵族达到数万人,而朱家有血缘的后代则繁衍到二十万左右。

到了明朝末年,这些以藩王为首的宗室,已经成了国家巨大的财政包袱。

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850余万两白银,而其中宗藩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

另一方面,这些皇族宗室不但吃国家俸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