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开局错把李世民当大表哥 > 第69章 谁孬谁尴尬

第69章 谁孬谁尴尬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第69章谁孬谁尴尬

印刷书籍的任务,苏长生交给了冯长青。

当然了,像活字印刷的字模,像拍板,都是冯长青和几个绝对信得过的自家兄弟在做。

而哪些粗活累活,就可以交给武城村的其他人去做了。

再粗苯一些的活,完全接触不到核心技术的那种,才交给外人去做。

当然,各人的待遇,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书籍的印刷,前几天因为是在摸索期,速度稍慢。

但是五天之后,随着熟练度的增加,刊印的速度,也一下子快了起来。

冯长青按照苏长生的吩咐,将人手分成三班,一天十二个时辰不停歇的印刷。

一天便是能印制出一千五百本书籍。

一个月的时间,便是能够印制出四万五千本来。

而贞观时期,整个大唐的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万户。

人口总数,也就两千万左右。

读书人就更少了,就按照一百个人里面出一个读书人的比例来计算。

整个大唐的读书人,也就二十万人。

就按照每人一套的数量来计算,也只需要二十万套书籍就足够了。

而武城村一个月的印刷数量,就能达到四万五千本——

当然了,这里是四万五千本,并不是四万五千套。

但是苏长生计算了一下,一年的时间,绝对足够印刷出足量的书籍来。

并且二十万套的数量,还是按照最大的需求量来计算的。

实际上的需求,应该远低于这个数字。

半个月后,第一批四书注解,便在长安城以及周边范围内,由新成立的教育部下属单位,开始出售。

贞观初期,朝廷对各地的读书人,并没有全员统计在册。

所以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到各地的教育局购买书籍。

从理论上来说,就算不是读书人,也同样可以去各地的教育局去购买科举用书。

当然了,书籍的价格十分昂贵。

书籍买来又顶吃,不当穿,本来就没多少钱的百姓,肯定没有闲钱购买科举用书搁在家里放着。

而但凡购买书籍之人,都需要登记在册,购买过一套之后,一年之内不可购买第二套。

这也是教育部怕有人恶意购买书籍,而想出来的解决办法。

而为了公平起见,接下来武城村印制出来的书籍。

每月会按照大唐十道的人口分配下去。

每一道每一个月,都会得到一部分书籍,直到完全够用为止。

不得不说,教育部考虑的十分周全。

充分考虑到公平公正,并且还尽可能的杜绝了人为作梗的可能。

而最让所有士子都感觉到震惊的事情,其实还是四书注解的价格。

一册的价格,居然是五百钱!

要知道,此前王家出售的四书五经,每一册的价格,要足足五贯钱。

而最近一段时间,更是提升了三倍的价格。

一册书的售价来到了十五贯钱。

这也是让寒门子弟对这个价格绝望的原因。

但是现在呢?

教育部出售的新书,价格居然才五百钱!

只有王家正常价格的百分之一,涨价后的三百分之一。

这,这实在也太便宜了吧?

这个价格,怕是连成本都不够吧?

是了,这一定是圣上见世家一味提升价格,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然后朝廷赔钱出售的四书五经。

这一发现,让无数的寒门士子,都被感激的热泪盈眶。

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报效家国,不辜负圣上对他们的恩情。

而实际上,五百钱的价格,苏长生已经觉得高的离谱了。

大唐贞观时期的购买能力,后世有人经过一番对比,合算出大概的购买力。

当时的一文钱,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两元人民币。

那么五百文一册的书,换算下来,相当于后世的一千块钱了。

这绝对属于天价书啊!

其实,一册书的成本价,尚不足三十文钱。

因为原材料十分低廉,并且还有朝廷背书,避免了许多麻烦。

人工费其实也不高,纵然是双倍工钱,一个人一天顶破天也就十文钱足以。

主要还是因为效率太低,才导致成本偏高。

但是总体成本,也被控制在了三十文钱之内。

所以,一册书哪怕卖到一百文钱,利润也超过百分之一百了。

但是因为苏长生怕世家会捣乱,经过综合考量之后,最终决定将售价定在五百文钱一册。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二百文的利润,苏长生给到了教育部。

苏长生给教育部的价格是三百文钱,而教育部出售的价格是五百文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