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阁 > 军史小说 > 崇祯十五年 > 第733章 人间四月天

第733章 人间四月天

上一章崇祯十五年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三江阁在线收听!
厘金局也有好消息传来。

堵胤锡到任通州之后,大力整顿,这一月通州厘金局的税银,比上一月足足多了三成,通州税银提高的同时,京师大运河沿线各个厘金局的税银也都在同步增加。

虽然盐政改革和追逮赋,尚在一坛泥淖和一团迷雾之中,不知能否成功进行,但厘金税却已经按照朱慈烺当初的规划,慢慢地走上了正途……

朱慈烺肩上的压力,总算是稍有缓解。

大明崇祯十六年,三月初九到十八,崇祯皇帝任内第六次春试结束。

虽然有朱慈烺的穿越和建虏十五年的入塞失败,但十六年的春试没有受到影响,一切都如历史记载的那般。

张家玉中进士。

第一甲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杨廷鉴、宋之绳、陈名夏。三人除了状元杨廷鉴在明亡后坚不出仕之外,其他两人,宋之绳和陈名夏先后都成了清臣,宋之绳才智一般,历史记载不多,探花陈名夏却是长袖善舞,在清初历史曾经卷起过一些风云,而后因为卷入了满洲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被顺治所杀,陈名夏虽有才气,但最后留下的不是清名,而是恶名。

就历史记载来说,崇祯十六年的进士们多是泛泛之辈,

而另一个在崇祯十六年里有记载,曾经插手过十六年的春试,被崇祯帝称为“三百年未见的恶臣”,也就是周延儒的亲信,现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在这一世的春试里,却是老老实实,丝毫没有敢动春试的手脚。

不但是春试,在平常的朝政中,吴昌时也没有前世的嚣张。

史载:崇祯十四年,周延儒当相,昌时为文选郎中。昌时与周延儒的心腹董廷献狼狈为奸,把持朝政。

前世里,没有人制衡周延儒,周延儒身为首辅,完全控制朝政,加上和内监交好,知道崇祯帝的一举一动和平常爱好,等于是将崇祯帝蒙在了宫中,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做一些事情,但这一世朱慈烺横空出现,不但抚军京营,解围开封,击退建虏入塞,而且在平常的朝政上,也经常退出惊人的谏言,并左右的大明朝廷的一些政策,太子如此精明,甚至是英明,周延儒根本无法掌握朝政,他的心腹们自然也就无法狐假虎威,吴昌时没有前世那么嚣张和得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对大明朝来说,是好事。

春试结束的同时,另一件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随即展开,那就是春播。

一年之计在于春,尤其是对饱受粮食危机来说的大明就更是如此了,去年,太子在京营十万亩官田里试种马铃薯玉米和番薯,成效显著,比起北方地区常种的麦子和谷物,这三种新式农作物的产量都提高一倍以上,尤其是马铃薯(土豆),不但易种植,不得虫病(埋在地下),产量高,而且即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当配菜就食。

最最重要的一点,马铃薯耐旱,对土地的要求极低,只要是块地,哪怕就是贫瘠少雨的山地,只要是种植,就会有一定的收获,就眼下大明的粮食危机来说,这简直是上苍降下的最大礼物。

年后,东印度公司运来粮米的同时,也照朱慈烺要求,运来了大批可以充当种子的玉米马铃薯和番薯,加上去年存积的,从沿海购买的,今年的种植规模,可望扩充到六十万亩以上,后年可以到三百万亩甚至是更多,一旦到了三百万亩的规模,朱慈烺就不必再为以后的种子发愁了。

从京畿开始,到河北陕西,再到河南陕西,这是朱慈烺心目中推广马铃薯玉米番薯的路线。

只要大规模的种植,北方的灾情一定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没有了灾情,流贼能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只要将他们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慢慢剿除,终能将他们全部剿灭。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他们能在明末卷起千堆雪,不过就是天灾、人祸、外患,叠加在了一起,本身又运气极好的结果,若不是明廷几次犯错,他们早应该被剿灭了,论个人的见识和韬略,他二人怕是连兵部的一个郎中都比不上。

至于土豆如何吃,朱慈烺一点都不担心,只要能种出来,以大明百姓的聪明,一定能想出各种各样的烹饪办法。

去年,一代名臣,袁继咸领右都御史,在河北屯田,秋天,京营官田丰收之时,他亲自到京营官田查看,看后赞不绝口,向太子提请明年能支援他一些种子,今年朱慈烺大笔一挥,分批分次的给袁继咸送去了差不多二十万亩的马铃薯玉田种子--为什么分批?原因就是担心这些珍贵的种子被浪费或者是贪墨,不是不相信袁继咸,而是对大明的官僚体系存有相当的疑问,工部郎中陈子龙陈大帅哥作为技术指导者,亲往指导和监督,从三月中旬一直到三月末,运了十几批,终于是运完,同时也保证绝大部分的种子都种入了田里。

一共六十万亩的种子,朱慈烺给了袁继咸三分之一,除了河北是新式农作物推广的重点,极适合玉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崇祯十五年章节列表下一页